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 > 信息公开目录 > 政策文件 > 政策解读
索 引 号:102/2024-02778
发布单位:芦淞区政府
公开日期:2024-11-06
公开方式:政府网站
服务对象:公民
主题分类:其他法定信息
更新时间:2024-11-06来源:生态环境局作者:生态环境局字体[ 大 中 小 ]
近日,经芦淞区人民政府同意,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株洲市芦淞6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芦政发〔2024〕6号)(以下简称《预案》),《预案》主要包括总则、组织机构构成组成与职责、应急准备、预警与发布、应急响应和措施、区域应急联动、总体评估、应急保障、预案管理九个部分。主要内容有:
一、总则。为进一步完善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预警能力,建立主动预防、指挥有序、反应迅速、协调联动、防范有力的大气污染应急体系,科学高效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最大限度降低重污染天气危害程度,保障环境安全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二、组织机构构成及职责。芦淞区人民政府设立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区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生态环境局芦淞分局。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市生态环境局芦淞分局、区应急局等政府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在预案启动后,根据预案开展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
三、应急准备。芦淞区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根据各自职责组织编制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清单。市生态环境局芦淞分局组织落实工业源应急减排项目清单、减排措施和应急减排比例审核。主要包括基础排放量和应急减排基数。通过实施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在强制性减排措施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的应急减排比例在黄色、橙色和红色应急响应期间,应当分别达到全社会排放量的10%、20%和30%以上。在制定减排措施时,应在满足减排比例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差异化减排措施。市生态环境局芦淞分局应会同有关单位指导应急减排清单中企业制定应急减排方案。
四、预警与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统一以AQI日均值为指标,按连续24小时(可跨自然日)均值计算,按照环境质量预测结果、空气污染程度、重污染天气持续时间等因素,将重污染天气预警分为3个级别,由轻到重依次分为黄色(Ⅲ级)预警、橙色(Ⅱ级)预警、红色(Ⅰ级)预警。根据株洲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中心发布的预警通报的空气质量情况,当预测未来24小时出现PM10均值浓度>150μg/m³(微克/立方米)、PM2.5均值浓度>75μg/m³或臭氧(O3)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160μg/m³,且尚未达到黄色预警条件时,应加强公众健康防护信息提示,结合实际情况加强预防。达到预警条件时,由市级相关单位会提前24小时以上发布预警,区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
五、应急响应和措施。应急响应与预警等级相对应,实行3级应急响应。响应措施包含公众健康防护指引、简易性减排措施、强制性减排措施。根据发布的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的响应措施。启动当发布黄色预警时,启动Ⅲ级应急响应;当发布橙色预警时,启动Ⅱ级应急响应;当发布红色预警时,启动Ⅰ级应急响应。应急响应期间,根据预警级别调整,及时提升或降低应急响应的级别,提高应急响应的针对性。当预警解除信息发布后,应急响应自动终止。
六、区域应急联动。加强与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中心、周边县(市、区)的协作,共同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区指挥部办公室密切与周边地区的沟通协调,加强信息共享,积极参与区域联合预警会商。收到市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中心的区域联动预警提示信息后,按照区域联动预警提示信息,及时启动重污染天气预警和应急响应,按要求升级或解除预警,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共同降低重污染天气的影响。
七、总结评估。在应急响应终止后需及时对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进行总结、评估。预警解除后5个工作日内,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要将重污染天气应对情况以书面形式报送区指挥部办公室,总结评估报告应包括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启动情况、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效、发现的问题、污染物应急减排比例等,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等。监测达到黄色预警启动条件而未启动预警的也应于5个工作日内报送书面报告。
八、应急保障。区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应加强重污染天气应急保障,为重污染天气应对工作提供人力、资金、科技、通信与交通等方面的保障。
九、预案管理。区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预案的编制、解释和日常管理,根据国家、省、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布置和本预案实施情况,适时组织修订,报区人民政府印发,并报市生态环境局备案。同时各有关单位积极开展预案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和监督,确保各项应急措施安全、有效、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