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 > 专题专栏 > 芦淞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专题 > 民族团结故事
更新时间:2024-04-02浏览次数:来源:芦淞区作者:芦淞区 字体[ 大 中 小 ]
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在历史长河中,农耕文明的勤劳质朴、崇礼亲仁,草原文明的热烈奔放、勇猛刚健,海洋文明的海纳百川、敢拼会赢,源源不断注入中华民族的特质和禀赋,共同熔铸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凉州会盟、瓦氏夫人抗倭、土尔扈特万里东归、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就是这样的历史佳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从辽宁沈阳到新疆伊犁,相隔万里。200多年前,有一支4000多人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沈阳出发,历经艰难险阻,长途跋涉1年3个月,完成了流芳历史的锡伯族万里戍边这一壮举。
18世纪中叶,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之后,于1762年设置总统伊犁等处将军,统辖天山南北。当时,新疆地广人稀,伊犁地区土地荒芜,边防空虚。首任伊犁将军明瑞为了摸清情况,到塔尔巴哈台等地就屯田、筑城、设置卡伦、驻军等问题进行了实地踏勘,并上奏朝廷,建议在塔尔巴哈台筑城设卡、调兵驻防。清政府鉴于明瑞所奏伊犁地方具体情形,决定“派去驻防之兵,即由携眷移驻之满洲、索伦、察哈尔兵内,选派精锐者驻防”,并“由盛京锡伯兵内,拣其精壮能牧者一千名,酌派官员,携眷遣往”。
泪洒故土,告别乡亲,锡伯族官兵及其家属骑着马,赶着牛车、驼队,带上行装,踏上了漫漫西迁路。一路上,他们冒酷暑、顶严寒,越千山、涉万水,风餐露宿,疲惫不堪。其间数次断粮,靠野菜果腹。如今,锡伯族同胞每年春季都要采摘一种名叫“乌珠穆尔”的野菜食用,以纪念在西迁途中用野菜充饥的那段经历。历经千难万险,西迁队伍于乾隆三十年(1765年)七月到达伊犁霍城一带。这万里长途,乾隆皇帝原本给了3年的行军期限,而锡伯族军民却只用了1年3个月。
在伊犁安家落户后,西迁锡伯族军民组建了锡伯营,这是集军事、行政、生产功能于一体的组织。此后,锡伯族同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挖渠垦荒、扩大生产,同时勇敢抗击帝国主义侵略、平定叛乱,保卫祖国的神圣领土,对维护祖国统一、稳定边疆起到了重要作用。